大学研究生院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监狱学学院成功举办“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教育精神”主题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18-09-28 11:05:5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摘要:

 2018年9月19日晚,监狱学学院邀请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齐家先生做了题为“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学术讲座。

 19时30分,学术讲座正式开始,校科研处副处长姜祖桢教授向听众介绍了郭齐家教授的基本情况。郭先生出生于1938年,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现任国际儒联理事会顾问。近十余年来,郭先生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弘扬传统文化事业中,足迹遍及大江南北。2011年,郭先生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2017年,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6家单位联合开展的“当代教育名家”推选活动中,郭先生入选“当代教育名家”。

 郭先生的讲座从习近平总书记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发言讲起,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他引用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郭齐家教授的讲座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1)世界古代文明的四大系统;(2)中国传统教育的形成和演变;(3)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贡献及其特征;(4)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文化自信中的角色。

 郭先生指出,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世界古代文明主要有四大系统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经久的影响,那就是西欧、伊斯兰世界、印度和中国。而从教育来看,严格地说,也许只有西欧和中国才形成了一套复杂多样的教育系统。在现代化出现诸多问题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希望藉此补救现代化的种种弊病。

 郭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已定型的教育遗产,已成为实际的教育历史实体,是中华民族文明进化过程的教育渊源。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丰富,儒家、道家、佛教是中国教育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传统,其中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儒家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是“诚”的人生境界;道家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是“悟”的人生境界;佛家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是“觉”的人生境界。

 郭先生强调,中国传统教育对世界教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教育相当独特并富有创造性。以教育制度为例,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官学、私学办学经验,有自学成才、自学考试的经验,古代有博士制度,有从“察举”到“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有书院制度,有推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当时领先于世界,其内容和形式多有独到之处。以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为例,中国传统教育有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法治关系的认识,关于德育与智育关系的认识,关于知识与才能关系的认识,关于教与学、师与生关系的认识,关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关系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手段,如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形成的一系列独具风格的教育教学手段,如格物致知、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由博返约、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等。中国传统教育具有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政务而轻自然、重和谐而轻竞争、重整体而轻个体等特征,形成了综合观(即大教育观)、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和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

 中华文明传统教育思想、处世风格、信仰形态以儒家的和平、安宁为主调。儒家教育的内核是成德之教;其目的是培养君子,成圣成贤;其方法是用礼乐六艺浸润身心;其功能在于改善政治与风俗;其特点是不离平凡生活,知行合一、内外合一。在当代建设公民社会、培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过程中,尤其需要调动儒家修养身心与涵养性情的文化资源。 

 在讲座的第四部分,郭先生从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传承命脉与民族精神、诗书礼乐与心性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文化自信中的角色。郭先生提出,今天所谈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之上。那么这种“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如何安立?答案就在文化经典之中。《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文化经典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蕴含着宇宙哲理、人生理想、政治智慧、历史教训、审美情趣,是人生教育学典籍,其中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友悌”、“仁民爱物”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回溯中国传统教育,传承中国文化命脉,形成“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有助于走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郭先生指出,我们应从文化经典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原动力和民族自信心,参与全球性的文化较量和交融,让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在“文化自信”中“重新燃起火焰”,迎接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郭先生重点指出,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希望青少年坚守和传承中华文化,希望他们悟“道”——“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

 讲座最后,郭先生分别引用龚自珍和的林则徐诗句与师生共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他倡议,进入“新时代”,承担新使命,让我们炎黄子孙以这样的态度和胸襟去领悟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智慧,去迎接和应对“新长征”征途中形形色色困难的考验。这样,我们才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监狱学学院副院长王雪峰教授从学习、文化和人文三个关键词入手分享了个人对讲座内容的体会。他指出,郭先生的讲座展现了一种博大的文化精神,是“古之学者,其人即其学,其学即其人”的最佳诠释。来自监狱学学院、矫正教育系、信息管理系、研究生教育部的5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

 

 

 

 

 

 

CopyRight @ 2014-2024 版权所有: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中路103号  邮编:071000